,以待将来或许能起到作用。
所以顾凤寻不想署名,但他知道岑焉的用意,这是要把他这个标杆竖得更高,让更多的怀才不遇的人看到。岑焉既然出仕,就不会只满足于区区一个太子少傅,他的目标,最低也是宰执一国,否则何以称国士,一个光杆儿当然没办法宰执一国,岑焉要培养自己的班底,要给吴皇举荐更多的人才,要用这些人去推行和实现自己的策令,但是首先,他得发现这些人才,自己一个个的去找,未免太没有效率了,得让这些人才自己来投,所以,岑焉不遗余力的要把顾凤寻这个标杆给推上去。
当然,也不能否认,岑焉是真的看好顾凤寻,希望顾凤寻能成为他的第一个帮手,也是最倚重的。但顾凤寻虚弱的身体却是致命的硬伤,岑焉是想用他,又不敢太过劳累他,对他装病躲事更是无可奈何,连指责都没法儿指责。好在,顾凤寻有一篇《治河论》,与岑焉的观点不谋而合,这就给了岑焉机会。
所以,顾凤寻不想署名,但这可能吗?
岑焉抬起了头,已经收起了之前那种冷冷的神色,道:“这是一个机会,你来到吴国的目的,不就是想要一个这样的机会,现在,你想要拒绝它,理由呢?”
当初,那么不择手段也想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