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泉和徐华封是文化使然,秋瑾,庚子的时候她在北京看见的都是洋人杀国人,而日本人救国人,加上留学的经历,也是认为应该对日和解;而虞辉祖只看军费和赔款,这毕竟是职责所在,战争打起来才知道比预想的花钱的多,好在战争计划做了两年,打却只打了一年,算是省了不少钱。
就国与国之间而言,并不是文化、道德、人种决定双方关系,而是地理位置、经济关系、内外政治格局决定着外交政策。日本就呆在那个位置上,并且吞并了琉球,这个位置对中国而言是致命的,在中国还不是世界霸主之前,他永远会是敌人而不是盟友。
这是杨锐的思维逻辑,虽然他很想中日友好,而后一起去解放整个亚洲殖民地,但这个在他看来不可能。因为有美国在,中日不会成功,不管解放了多少,亚洲格局最终会被美国打回原形。二战罗斯福是先欧后亚,可那是钢铁石油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日本太过虚弱,真要是中日联合,美国的政策将会是先亚后欧;至于很多人说的原子弹能定乾坤,可苏联那么多原子弹,为何最后还是倒了?
大国之间的对弈,在于双方能调动的资源数量和技术积累,而更多的资源和更高的技术,只能来源于有更大市场、更多优质人口的一方,这些都不是中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