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的是流水化培训,通过在训练船上的实习,他们并不要多久就能掌握一般的操船技术,然后数艘船编成一队由老手带领航行。
杨锐日渐沉默,若是以往他或许会多问几句,但现在全国各个船厂都在造船,那船坞就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了。“如果新船坞扩建完成,那一年可以造多少船?”杨锐站在海神庙码头上,看了左右两边的船坞一眼。而后再看向前面的轮机车间,国有工厂全部推行品质管理。是以整个造船厂显得整洁有序,身着各色工作服的工人们走路都在小跑。
“回总理。现在一年可造船十万吨,待全部船坞扩建完成后,年产标准船可达二十万吨。”吴毓麟有些自豪的答道,“只是建设船坞耗时颇多,战后到现在只建了两万吨船坞,另外两万吨船坞要建好,最早要到今年年底。”
“工人呢,缺不缺?”船坞建设并不太难,以现在的造船技术。费时费力的其实是铆接,占整艘船工时的三成,所以杨锐下一个问题就是工人。
“回总理,天津造船工人本来就多,学部工部联合办的那些技校很多都是教造船的,那些学生不但多,人也聪明听话。现在船厂一年能下水十万吨,还是靠他们得力。”吴毓麟细细说道。之前刚接管船厂的时候,他还担心人手不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