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嫫不在,她家对广州又不熟悉,像以前一样收钱不太方便。再说,这只是些简单易做地小手艺。赚不了什么大钱,又很容易被人模仿。现在家中越来越富裕,她每月都能有一两银子的零花钱。这点小钱就不必去赚了。于是她便对那竹匠说,他想卖就尽管卖。只是日后她交待要做地活,他只许收材料钱。那竹匠立马就应了。
类似的竹制品很快就出现在市面上,而且多了不少花样,听说还挺受欢迎地。淑宁从阿松那里知道这个消息时,并没有什么反应。倒是被另一件事吸引过去。原来端午前只在府衙中流行的靴子料版雨衣,现在在街面上已经有人在卖了,而且还有别的料子和颜色花样可以选择,有长身地,半身的,连袖地,短袖的,硬身料子的,软料子的。带帽子的,不带帽子地,纯色的。镶边的,林林总总。任君选择。虽然天没下雨。但岭南的夏季多雨,事先买回去总是没错的。不出三天。全部雨衣就被席卷一空,商家高高兴兴地收起店板,隔了几天,又摆了两三百件出来。
淑宁又一次目瞪口呆,对古人的商业意识与行事手脚之快大为佩服。她十分感兴趣,也叫人买了几身,除了给仆役们穿的以外,还有给自己准备的“儿童装”。
刚买了几天,雨衣就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