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理,徐阁老离开了内阁,简阁老、杨阁老等几人便会逐一上升一个台阶,皇上在别的官员之中选择一个在内阁垫底的。
都是这么想的,事实却大相径庭。
简阁老连上几道折子,请皇上将身在南疆做一方巡抚的孟大人调回京城入内阁。用实际行动告诉皇上和文武百官:我不要次辅那个位置。
百官哗然,随后想想,简阁老此举也在情理之中:
以他多年做老好人的情形来看,是只希望和景国公一样,熬到年岁差不多了功成身退。他原配早逝,没留下一儿半女,近三十岁续弦,陆续添了几个女儿一个儿子。等到他的儿子能振兴门庭大展宏图的时候,他大概已年近古稀,与其玩儿命的争权势,倒不如在内阁混个差不多的位置,经营个好人缘儿,这就是为后代铺路了。
他不似柳阁老,不是皇上的良师益友,得到的恩宠有限,争权夺势若是落败,必是身败名裂的下场。何苦呢?徐阁老的例子可是硬生生摆着呢。
就是这么一个有权势摆在面前仍旧淡泊名利不改初衷的人。
有人怒其不争,有人欣赏有加。
皇上与内阁商议几次,又亲自去了一趟柳府,既是探病,也是和柳阁老说了说这件事。
反复斟酌的结果是皇上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