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放上炕桌,又端了一笸箩柿饼花生,拿了茶碗,倒上茶水。
“大山伯,你看咱这日子,跟神仙也有的比了吧?”
“呵呵呵”王大山特别高兴。
“文瑾,你一个人在这里,不怕吗?”
“不怕,就是有些孤单,你们来了,我真高兴。”
三人聊了一会儿家常,大山问道:“文瑾为何不养鸭呢?”
“今年太忙,我打算明年开始,还有,我今年在池塘种荇菜、菱角,长得还行,这些可以作饲料,我想加大养猪场,鸭子养一些就行了,我不准备做大。”。”
“嗯!”大山觉得有道理,“养猪能积粪,好养地。”
“是啊,我估计,明年养猪的人也会多起来的。”
“那我们要不要冬天多收几头母猪?”大山问。
“要的,大山伯,至少咱自己明年不用买猪崽。”
河沿这边,日子明显穷困,养猪的人家也少,文瑾当时想多买些猪崽,都没能如愿呢。
“文瑾,你说,咱这地几年能养出来?”大山一脸憧憬,一亩地按五百斤大米产量,能收二两半银子,一千二百亩,就是三千两银子,一想到这,他的心都热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