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就不会产生内伤了。
这一来立刻把废品率降低到个位数百分比,甚至降低到零,从而使造一门炮的价格大幅下降。而炮本身也因为比较结实没有暗伤,因此平均寿命提升五倍。
这种技术不能实际提升火炮射程威力等作战性能,那是金属材料科学方面的问题,但光是看在他能使造炮的成本大幅度降价这一点上,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技术了。
当这个技术由于白人们互相交往比较频繁的缘故,在欧洲共同市场传播开后,他们不约而同的对欧洲以外的文明设置了技术障垒。
明人的后代们又悲催了……
有人会说19世纪咱也有铁模铸造技术啊!是的,我的文科同学,那只是解决了铸炮的速度问题,当然也节省了模具费用……但在口径方面没有帮助,在我看来,进步有限。
如果能把两种手段结合起来,那将是一个质的飞跃……咦,竟有些完美的哲学意味了。
话还得说回来。
所以,明末欧洲的红夷大炮远渡重洋来明大陆,不仅仅是单门火炮的材料价格和加工费用,还有火炮加工时报废率的问题。
欧洲商人卖给郑家水师的红夷大炮也都是几千两一门,这不仅仅是运费的问题,也有报废率的问题……一切都是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