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的粥济顺利完成,太守和附近几县的知县来露个脸,纷纷摆着慈善悲悯的情态。西林博得了好名声,这事儿大概就这样了。在誉王游走争取下,部分流民得到通行证,可以进城谋取生计。
眨眼过去半个月,第三期的粥铺临到尾声。誉王陪同老师徐翰林登上城头,城下难民不见少,在粥铺前排出两条望不到尽头的长龙。
徐翰林哀叹一声:“这哪里是个头呢。”
说着吃力的抬手拍一下誉王的肩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嘴里吟出一首词曲来,悠悠地杵着拐杖下城去。
容琨搀扶着老师下来,在难民堆中往复游走,让随从把带来的干粮分发下去。
徐翰林毕竟老了,不到半个时辰疲虚不已,容琨让阿昌送老师回去。
阿棠快要热死了,在猎猎的大风下,里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她在离粥铺两里处单独设了屋棚,只要那头领了救济之人,必须到这边来登记,登记完的人会分发一个刻着李府标准的木牌。防止有人混插队伍制造哄抢混乱,李府的私卫兵在附近巡逻把手。
当然,登记不仅仅是防止混乱,每个人都从她身边过,只要年纪在十五左右的青年,她都要反复观测盘问,于是速度便快步起来。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