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路上,已经大致了解情况,此时听杨婧这么说,村支书也没有反对,只是声音放缓了说:“其实要不了八百块钱,每年每亩地还交一百多斤公粮。”
杨婧听了一愣,她怎么忘了这茬,不过她知错就改,忙说:“对不住书记,我刚才想漏了,为表歉意,去掉今年的麦种钱,将八百块钱减为四百块钱,你看,这样可行?”
村支书一听,看一眼杨婧,因为有韩淑琴、孙大红胡搅蛮缠的对比,立马显得杨婧非同一般,村支书自然而然地把杨婧归为“先进分子”和“知识分子”这一派系中,对韩淑琴和孙大红说:“看到没有?杨婧同志才是你们学习的典范,知错就改,这才是正道!”
韩淑琴、孙大红低下头。
“既然这个问题提出来了,那么有钱还钱,没钱打欠条签字!”村支书说:“谁还有疑问?”
没人发言。
韩淑琴、孙大红实在想不出反驳杨婧的办法,村支书又强势做主,二人不得不在四百块钱的欠条上签字,欠条由杨婧收着。
“好了,以后这一半院子是杨东的,这一半院子是杨婧的,你们清楚了吗?”村支书问。
“知道了。”杨婧认真回答:“辛苦书记了。”
村支书看着杨婧暗暗点头,受过教育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