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道德经讲义 > 第16节
,无论高下,无论贵贱,或男或女,或文或武,皆不可轻忽“知止”之理。在上者“知止”,以无为而治化,天下不言而行。百姓若能“知止”,则立身行己,谨利防害,应事接物,不溺私欲。知止之道既行天下,天下必归于道。道流行于天地之间,无处不有,无处不在。有道才有器物,有器物才有其名。舍道而求器,舍器而求名,都是舍本求末的颠倒。器生于朴,名来自器,道为天下万物之本。故经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本章说解】
    此章经旨,是在教示天下人明白“知止”之理,不要徇名而逐末,不可背道而乖行。
    万物生于道又归于道。在万物繁纷,物欲横流,人心难平的当今社会,止欲生悔,知止返道,更显得特别重要。万物万事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其量与度的界限,有太过或不及之两端,而两端都不是当止之道。止之道即“中”与“正”之道,唯“中”是道。“中”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阴不阳,不过不及,恰到好处。止之于中,即止之于道,这样才可能将事物导向中正平和的状态,使偏阴或偏阳的矛盾化解于无形中。故“知止”即用中之道。
    修道之人,在红尘中翻滚,要做到诸尘不染,万缘放下,就必须守无为之道。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