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故德的层次亦不同,行德的表现状态也有差异。上德之君,得自然无为之道,法道安静,浑厚完全,无有缺欠。上德是以无心为用,非以有心而为;不是为名号而为,而是为公行德,其德才能周遍天下。故曰“无以为”。
“无以为”即无所偏。德之本体,空虚寂静,本来一事不有,无一物可见。本来无人无我,更有什么“无以为”与“有以为”?上德之人,心如太虚,空空洞洞,湛湛清清。内不起有为之心,外不见有为之尘,物我同然,内外如一。法道之安静,来也自然,去也自然,毫无有为雕琢的痕迹。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之君,只因心性未到圆明境界,故以言为教令,在有为法中着其跟脚。事事物物,必要思虑周全。下德之人,其行德是为了自己的名号,惟恐失去行善之机,生怕坏了有德之事,故常以有心去找善行。这种“有以为”,必然是愈为愈暗,以至于陷入无明中不能自拔。有为之为,难易相承,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永难周全,皆因其德不纯,才有如此的结果。故曰“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人之所以“有以为”,是因为其心还未能进入自然无为之妙,德性尚未达到浑全之境,所以便“有以为”。从有心为德,到无心为德,是一个修心的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