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玄幻小说 > 道德经讲义 > 第24节
,不求索于内,而求索于外,纵有所知,但相比较而言,都是舍近求远,舍多得少。若知理在此,何必出户远求?
    圣人深明天地之道不在其形,故不以形去求形;知道名不在显迹,故不外见;知成不在有为,故常无为。天下之大,万事之多,天道之微,其理之常,本不须远求,一切道理都在日常生活中,一切皆在自心中。一事当前,在方寸之地,为私与为公,凡心与道心,只此一瞬之间,真与假即立竿见影。
    奈何今之世人,循于耳目识心偏见,构囿见闻之蔽,只去向外向远处搜寻,不向本性中自悟。不知“知”非外来,“见”非远至,见见成成,小而细入微尘,大而包容三界,无不在我本心之中。此即“性中含天地”之理。学道者何须枉耗精神,认假弃真,舍近而求远,舍内而求外呢?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圣人善观天下,而不以物形观天下,而以一身观天下,以一理观天下。一理者,宇宙之本源也,无所不通,无所不贯。以我之一理,观于天下,便是万物相同之理,何须劳形访于天下?何须远涉去搜寻?妙理自然吻合,心之真知自然圆照。圣人通晓宇宙真理,得天人合一之体,与万物共体共性,故能与天地之理一通百通,与天下万事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