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天的时候,主持人让志愿者拿出送给台上“表演者”的礼物,按年龄不同分发给他们后,让所有表演者先下台休息,她开始用大荧屏挑出之前的每一项表演中不同年龄的对比视频片段,以此让台下的观众去细细体察其中对比。
“从十岁以上,越大年龄的男性和女性,对于“像个女孩”和“像个男孩”都有着一些非常固定的认知,运动中女孩都是这样扭扭捏捏,娇滴滴式,男孩则是粗鲁大动作,吃饭女孩细嚼慢咽,男孩狼吞虎咽,微笑女孩腼腆含蓄,笑不露齿,男孩大大咧咧,哭泣女孩随心所欲,男孩却不能哭或只能忍着不哭……这些固定的性别认知,深藏在你们成熟的脑子里,但在十岁以下的孩子心中,她们对于自己性别的认知的运动则是她们自己,对于异性的认知则是……”
“我看我弟弟是这样跑步的。”
“我姐姐是这么哭泣的。”
“我爸爸是这么吃饭的。”
“我妈妈是这样微笑的。”
几个十岁以下的孩子,被问到她们对于像个异性一样做某类动作后,他们的选择是模仿身边的人,并没有什么固定模式,而对于他们被问到像同性一样做动作时。
“我就是做我自己啊,你让我跑,让我跳,让我微笑,我就是女孩,我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