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事情真相转变的太快,只觉得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故事情一传出,便立马在整个京城,甚至是整个大俞传得沸沸扬扬起来。
传到戚家耳朵里的便是这样一番说辞,原来当初那骠骑大将军被谋害后,戚副将与杨副将便已察觉其中必有玄机,大俞军营规矩甚严,敌军是不可能在众人眼皮子底下将堂堂主帅行刺至死。
于是,戚副将与杨副将便将错就错,一边以退为进、以一城做诱饵,令敌军放松警惕,一边暗中探寻当日骠骑大将军遇害的真正缘由。
至于这最后原本叛变的赫南军如何又醒悟诏安,里头的缘故大家是口若悬河、众说纷纭。
于是,众人纷纷赞扬戚修的雷厉风行、英勇谋略及忍辱负重。
赞扬杨副将的大刀阔斧。
唯独对那赫南家充满了争议。
有人骂那赫南军通敌叛国,也有人赞扬那赫南寅的识时务与当机立断。
各种声音不绝于耳。
欢喜有之,愤怒有之,终归是欢喜多于愤怒的,因为,突厥提出议和,战争眼看就要结束了。
戚修奉命押送突厥王子与赫南一族回京领命。
就在北边的战事传到京城不久后,守在戚家府外的大理寺之人悉数撤退了,而被困在大理寺大牢的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