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小店符合小郎君要求的院子共三间,以霜菊为景的素商院此时最合节气;以修竹出名的玉管苑;以冬梅衬雪景的玄英阁,不知小郎君择哪一处?”
“菊、竹、梅都有,为何独独没有兰?”一个四门学的学生好奇道。
“以春兰彰其志的逸阳轩已经有客人入住了。”这好像是店小二的青年不急不躁地回答。
“就住素商院吧。”崔瑛决定道。
“好的,但不知客官是付货票还是会现钱?”
“货票是什么?”张彬好奇地问道。
“一开始是陈石头和陈柱子兄弟搞的,因为六安和汴梁两边来往来频繁了,一次次的钱财交付,每回光运铜钱就得运上好几车,折银价吧又不太稳定。后来索性两边记帐,每个季度对一遍,再将多出来的钱运到,或者折了物品运到,这中间就有了那个凭据。后来跟着一起跑这条线的商人也不耐烦带太多钱,就托他们帮忙带一下票,后来陈石头干脆专门弄了家铺子,就负责两地的钱财往来,直接写上银钱就是了,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货票了。”那青年不好意思道,“听小郎君的口音像是京城人士,我就问你们有没有货票了。”
“你们不怕这货票出问题啊?”
“没事儿,纸是崔家纸坊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