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春秋时不过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战国时已经出现周长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城了。城垣的设备日趋完善,隍池、雉堞[die迭]、城阙、城楼、闸门和吊桥等都已出现。孟子所说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正是这种城坚池固的写照。在布局上,这时的都城大多是正方形。西周时成周城分城和郭,城在西面,郭在东面,城面积较小,郭面积较大,城和郭相互依托的作法,也被许多国家先后采用。因此,郭又称为“大城”。小城一般是国君和大臣集中办公的区域,也是国君和贵族的宫殿住宅区。大城是一般的居民区,还有手工业区、商业区、墓葬区。城内一般都有一些农田,居住着数量不等的农业人口。东周王城大部分还是空地或农田,居民中农业人口也不少,这是早期都城的一大特点。直到唐代,长安城内仍有农田存在。
这时期城市的功能也有了增加。西周以前的都城只是政治、军事中心,而这时的一些大都城,除了是政治、军事中心外,还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都城普遍都有手工业作坊区和商业区,有的往往占有相当大的面积。如位于今河南新郑的郑、韩二国都城,外郭城内便有规模很大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市”普遍出现,市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