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移到洛阳,来到洛阳的外国商人也很多。
洛阳的学术文化也空前兴盛。政府设有东观、平乐观、兰台和石室等藏书馆和研究机构,白虎观是当时辩论经学的主要讲坛。太学学生最多时达三万余人。许多文人学士终身居住在这里。许多不朽著作,如班固的《汉书》(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著作)、许慎的《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书),都在这里问世。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此创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这里还建立了我国较早的天文观察台灵台。
东汉末年,军阀董卓在洛阳尽烧宫室,洛阳毁于一旦。三国魏时又在洛阳修建了昭阳殿、太极殿和总章观等宫殿,于芳林园开挖陂池,以满足统治者生活的需要。但就整个洛阳城而言,仍是人烟萧条。西晋时洛阳人口较多,工商业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全城有金、马、羊三大市场,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通过击鼓通知开市闭市。贵族生活奢糜,有不少华丽的建筑物。但西晋只维持了四五十年,西晋末年洛阳又化为一堆瓦砾灰烬。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将都城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并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基础上重建城市。城内外的宫殿园囿建筑较魏晋时又有所发展,特别是佛教建筑。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