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句大全了。”
一名考官苦笑,打了一个分数,传递给下一名考官复核。
大学的文学类招生考试十分严谨,每一篇文章都要经过三名考官评分,一致取中才能得到最终成绩,最大程度地保证文章评分不因考官的个人口味有所差异。
所以,众位考官压力十分大,在审卷之余更是希翼着能真正发现真正的好苗子,带来眼前一亮的作品。
考官诺伯特·巴克斯特便是如此。
他眼神锐利,多年的考官经验让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审卷判断方式,扫一眼文章便能准确的从中看出文章的优劣。
他接连看了数篇,、散文、诗歌……各式各样的体裁从眼前一闪而过,但是真正能抓住眼球的却是少之又少。
一上午飞快过去,当评审们纷纷起身前去休息用午餐之时,他犹然在紧抓最后一点时间,多审一篇文。
只见,翻到下一篇,依旧还是一篇称颂亲情的文章。
“《葡萄藤架下的爷爷》?”
他轻叹一口气,从头到尾浏览一遍,不出意料地发现这篇作品是阐述祖孙感情的作品,唯一值得亮眼的是用了“葡萄藤架”这个载体为寄托,情真意切,又平实质朴。
这篇文章的结构虽然简单,但是从整个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