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万。但是,我认为很值。”
90年代初,《华夏可以说不》风靡全国,书中批评了80年代一度存在的民族虚无主义,对冷战后全国化时代华夏的外交政策作出了“理性的”反思和评价,对国内一些卖国主义学者和专家的观点进行了大量“有理有据”的驳斥,在当时民族主义重新泛起的背景下,大受欢迎。
但是饱受诟病的是这本书的过于感性和没有利弊考量的幼稚心态,这可以原谅因为他们的作者没有一个是政经学者,而都是饱含激情的诗人。更可笑的是,这批对西方世界抱有仇视态度的作者们,最后几乎都选择了移民欧美国家。这帮人赢了那句话“一边痛骂西方国家,一边取得了西方国家的国籍;一边痛骂贫富差距,一边成为华夏的富人”,可以说是华夏第一批流氓学者。
这本书其实对当年《日本可以说不》的拙劣模仿,稍有历史感的人都知道,对西方文化,华夏大多时间是说“不”的,尤其在“伟大光荣正确”的时代;这种传统从乾隆开始而绵延迄今。“华夏可以说不”的逻辑前提是华夏一直在说“是”,这个前提是虚构的。
因此,此书的名字应该是“华夏还要说不”,这才符合实际。这种模仿既缺乏历史感也缺乏现实感,华夏的情况与日本的情况有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