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钱筹出来之后,很多扬州人家开始胆战心惊了。
他们觉得官府收钱的事情恐怕不是一次两次,会是一个常态——其实这么想也没错,其中既有河总大人和知府大人喜好捞钱,也有水师建设是一个长长久久的事情的原因。就赵莺莺知道的,直到上辈子她死的时候,这负担还一直压在两京十三省百姓头上呢!
有这样的认知,平常的开始就会不一样了。三五日吃一次荤腥的得改为嗜甜半个月一次,家里本来是吃精白米饭的,现在看来糙米饭也不错。至于说用面粉的地方,主妇也会精打细算地掺上玉米面之类的杂粮粉,力图在不影响口感的前提下削减开支......
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除了小秦淮河之类本就是有钱人消费的地方,类似甘泉街这种做中下等人家生意的地方,生意迅速地一落千丈。幸亏崔本的酒铺重点本就不是以散卖家户人家做卖点,多是供酒楼、有钱人家、外地贩子,否则影响不知道多大!
然而影响还是出来了,赵莺莺的布店真是越来越难经营了。实在来说,纯收益可能和租铺子差不多了。而以现在不景气的市面,租铺子出去恐怕都没人愿意接手!
到了这个地步,赵莺莺本打算不做关门算了。可是想到铺子里还有两个活计指着这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