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两年前的院试中,赵蕴就连前两场都没有过,也就是说连童生的名都没有捞到,更别说秀才了——倒是赵芹芹丈夫考上了个秀才,虽然成绩一般,县学里头廪生的名额是捞不着了,补贴的膏火钱、炭米等物想不着,但好歹有了这个名头啊!
反正赵芹芹丈夫是一个很务实的人,一边在家里开了一个蒙学班子收些束俢补贴家里,另一边继续读书准备考举。虽说他的课业与天赋摆在那里,举人什么的真需要极大的运气才能得。可是努努力又怎么了。总不能年纪轻轻的就不为之奋斗了吧,万一要是实现了呢!
赵蕴没有考中秀才,孙氏是很失望的,但却没有失望到极点。毕竟赵蕴年纪并不算大,说江南一带多得是少年神童,可是更多的人还是读老了书才能考取到一个功名,赵蕴如今还不急。
但是孙氏恐怕看错了一点,对于那些家境不错,以读书为业的人家来说,自然不用急。他们大可以一辈子就读书,到老了再得一个功名也不打紧。可是赵蕴能行么?他如今读书全靠家里供养,可是赵福和孙氏能供养他到几时?
赵芹芹本来正在吹花生皮,听到王氏这样说,忍不住道:“这是哪家的王孙公子读书,还要拿许多使费?我家那个和大伯子念书也这么多年了,平常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