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后者是会吃人的野人一般。
然而一直以温和态度示人的褚向这次却难得的勇气十足,继续追问:“如果汉制能增强国势,那为何最终却是我们衣冠南渡?如果汉制不能增强国力,那为何魏国却要学屡屡落败的我们?”
“魏国改革如今已有三十余年,如果连魏国都开始衰败,是否证明以门第与出身来决定地位的制度,其实并不符合今日今时之世?!”
这个问题一出,莫说谢举,就连一直对褚向隐隐有防备之心的马文才都诧异极了。
这实在不像是出自一个长在高门里,生活在南朝,在“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环境下长大的人之口。
而坐在马文才身边的祝英台眼中突然放逛,心中为褚向暗暗喝彩。
谢举被褚向的几个“如果”问的眉头紧蹙。
他是当世有名的名士,又是皇帝钦定的太子之师,才华学识见识不必多说,自然是梁国一等一的人物。
之前回答学子们的问题,谢举心中其实颇有些不以为然。
无论贺革多么努力,在曾为国子监博士的谢举看来,五馆学生的见识和气度还是和国子监学子差的太多了。
他们唯一比国子监学子出众的,只是那种极力想要证明自己的急切,和那种奋发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