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内外的诸寺,捣毁塑像、收拢铜铁金器与粮食、田地,以充国库。”
“也许一开始会有人抨击此举,但随着国库渐渐充盈,这些反对的声音亦会越来越小……”
萧衍将人性看的清清楚楚。
“一旦事情闹大了,朕便从寺中出来,借‘赎身’后还俗。”
“为了平息百姓和官员的怒气,朕会下旨,国中所有寺庙凡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僧人还俗,并交还僧田、遣还耕种的僧只户,土地和役人归国家所有,以后僧人凭度牒由国库供养,不允许再拥有私田。”
萧衍和寺庙打交道几十年,接触往来的都是“高僧”,知道他们的教义决定了他们遇事只能“忍耐”,纵有几十万僧尼,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来。
譬如同泰寺之事,天子一怒,举寺上下遇事就只知道害怕躲避,并没有一个人敢仗义执言,甚至连求情的都没有。
但谢举几人听完了萧衍的计划,却是满心疑虑。
“陛下,如此抑佛,是不是太过偏激?”
谢举和朱异等人都知道皇帝要向佛门借路,却没想到他的决心下的如此之快、动作如此之剧,下意识觉得有些不妥。
“是不是先以开‘水陆大会’的名义,邀各地寺庙的主持、管事、高僧大德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