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以后,在京城的东华门外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起名叫“抄写房”,官方的报房每天派人去那里抄取内阁大臣们准备好的资料,也就是“宫文书”。报房拿到资料以后即刻排版印刷,单页没有封皮,晚上就派人给京城各个门的官员们送阅,因此被形象的称呼为《宫门抄》。
《宫门抄》除了把朝廷政事,动态和谕旨等全部照本印刷以外,为了加快印刷速度,对于字数太多的奏折则是只选取几个主要的段落刻印。
而《京报》则是不光抄录《宫门抄》,还会把所有的奏折都完整的刻印,这样自热就很耗费时间和纸张,因此是晚间完成印刷装订,双页对折有封皮,次日发行。
目前京城大约有十家报房,每天都忙碌不停。大清境内的各地方上一般都有一两家报房,直接抄录的《京报》,在当地发行。
现在小太子既然要办新式报纸,又得到了康熙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支持,当然是直接采用目前现有的刻印,送阅,传递渠道和发售渠道。
他打算直接在宫外另外设立一个民间“抄写房”,由阿茹娜小格格带着相应的人手,自己准备好当天需要印刷的各种资料,自己排版,再派人送到京城的各个报房,印刷发售。
当然,各地方上的报房在抄录《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