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好的出路是在附近入读学院,学院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有专人去打听情报,若是要开科举便会抓紧时间安排学子共同前往,但是前提是这部分考生本身或是有路子,或是才识过人,才能吸引学院将其半路接纳。
大部分的学子还是零散分布在各郡县之间,一般稍微富裕些的会在中心城市入住,但是稍微拮据些的则会入住周围的卫星城市以减轻经济压力。
但是长期在外,这些学子家中有余资的还好,若是贫穷人家,那是真容易就被吃垮。自然也有不少学子因此含恨放弃了科考大业,或者是只能奉力一搏,跃过龙门也罢,若是没能越过只能黯淡归乡,再无续考之力。
如此到了宋中后期,科举考试时间逐渐稳定为三年开一科,重大节庆或者朝廷缺人开恩科的情况,如此方才减轻了学子们的压力。
但是如今大家还是碰运气的,但是好在今年因为小皇帝赵祯皇帝二十岁,故而加开了一年恩科,大部分的学子们在之前就已经猜到了这点,故而已经在各大备考处集结。
北宋朝的科举,解试、省试、殿试,其中解试就相当于后来的乡试,但是和后来的时代不同的是,宋朝的解试没有初级筛选,也就是没有童生试这个存在,故而,在宋代秀才这个称呼是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