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十九,却根本不像是十九岁儿郎的模样。这些天封凌在做什么?听说还在帮翰林院同僚去文渊阁背书抄录。
侍读欲言又止,止言又问:“十九岁,会不会太小了点?”
洪学士看了眼自己同僚,反问了这位侍读一句:“你十九岁在干什么?”
侍读回忆过往,尴尬表示:“还在学堂念书。”
洪学士又问他:“当时你觉得你若是参与科举,会如何?”
侍读微愣。他当时在学堂里是怎么想的?他觉得自己参与科举参与晚了,要是早三年参与,他必然早三年开始准备秋闱,即便名次不高,但也有七成把握能上。
事实上他后来名次也算不得高,就拿了个庶吉士的名字,起伏了好一阵才走到侍读位置。他后来意识到,书读得好,在官场上也不一定能上去。但书读得好,起步真的不一样。
所以像他这样的人,左右拿不到前面的名头,早一步进朝堂会比晚一步更好。
封凌是有才能,而他最惊人的一点是将才能落在了每一步步子上,将脑中的想法落在了实处。要是畏畏缩缩,三年复三年,多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