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年男子,既有名,又有字,那在什么场合使用哪个,作为早已不使用字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来说,时常搞混。这又要提到那些不注意bug和积淀就动笔的历史,几乎全部称字,要不然就是曹贼,诸葛那厮,读起来总是十分别扭。
先秦古人的习惯和定例是,起字是为了名不能任由晚辈叫而显得不敬。《仪礼.士冠礼》中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民,他人则称字也。”又说:“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而顾武炎在《日知录.以字为讳》中说:“古人敬其名,则无有不称字者。”
虽然名在有字之后,成了敬、避的称呼,但同辈之间,还是可以称名,顾武炎在《日知录.同辈称名》中说:“古人生不讳名,同辈皆面呼其名。”而对长辈,偶尔可以称名,这可见《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对此的注为:“对至尊无大小,皆称名。”
战国后,逐渐形成了名只能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同辈之间多称字。而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就只能称字。因为这样的习惯,称名逐渐有了卑称的含义,而相对的,字就有了尊称的含义。
看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为什么“指名道姓”是不尊重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