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制定中肯定会发生冲突,产生分歧。
比如选拔人才,长公主等人不注重出身,注重才能,而崔烈等人不但注重出身,更注重德才兼备。
比如在刑罚上,长公主主张严刑峻罚,以刑去刑,而崔烈等人主张约法省刑,春秋决狱。
其它诸如赋税、田制等等新政上,都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策略互相争斗、互相妥协的痕迹,而从中进行调解劝和的就是以蔡邕为首的中间派。
本来这种治国策略上的矛盾属于各人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只要双方能找到平衡点,求同存异,这种矛盾还是可以避免和隐藏的。
但随着冀州大战的开始,朝廷财赋的紧缺,双方的矛盾随即被彻底激发了。
“如果双方的矛盾在平定天下之后爆发,对中兴大业的影响将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徐荣摇摇头,无奈地叹道,
“现在提前爆发,不但牵扯到皇权的威仪,更影响到中兴大业。如果处理不当,后果……”徐荣没有继续说下去。
李弘这时总算知道荀攸的难处了。荀攸不是不能说,而是他无法说,这毕竟牵扯到皇权的威仪,牵扯到汉祚的命运。
如果他的话激起了李弘的愤怒,必将导致晋阳危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