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卢作孚讲述宜昌面临的困难后,邵飞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湖北省的宜昌,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1876年,中英签署《烟台条约》后,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它便成了长江航线上的一个重要转运港。
抗日战争时期,宜昌更成为悬系中国命运的咽喉。1937年11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进出四川的通道就成了抗战的重要运输线。
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唯一通道只有走长江。而宜昌以上的三峡航道狭窄,弯曲复杂,滩多浪急,险象丛生,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
1500吨以上的轮船不能溯江而上,所有从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西行的大船,当时都不能直达重庆,乘客和货物都必须在宜昌下船“换乘”,换上能走长江三峡的大马力小船,才能继续溯江进川。
武汉会战接近尾声,离武汉三百多公里的宜昌成了敌我双方注目的焦点,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更显突出。这是因为,宜昌是长江的咽喉,是入川的门户。
特别是在抗战爆发之初,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并确定四川为战时大后方,于是,华北、华东、华中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