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不得扮演历代帝王、忠臣先贤,违者仗打一百。
    一时之间,戏台子上除了题材绝对安全的仙人鬼怪、神话传说,就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孝子孝孙,节烈英妇等教化戏,和以劝人为善为目的的老套戏码。内容空洞,题材单一,完全不能和当初风格多样、嬉笑怒骂、反应市井民情、披露社会黑暗现实的戏目可比。
    北戏影响深远,曾是官方戏曲的代表,后来逐渐被南戏所取代,和永乐年间题材的限制关系很大。
    李绮节问过老师傅,让他们另辟蹊径,官府不让唱的,咱不唱,但生活世情、家长里短可以唱啊,别小看宅门里的琐碎,只要故事能在逗人开会大小的同时,还触动人心、发人深省,都能搬上台嘛!
    当然,最后结局肯定以误会解除、坏人幡然醒悟、好人财名双收的大团圆合家欢为结尾。
    这种时候,找那些饱读圣贤书的书生是不顶事的,只能从流传的市井文人中挑选编剧,他们一般文笔老辣,知道老百姓们最爱看什么,而且相对落魄,来者不拒,什么都敢写,什么都愿意写,不会扭扭捏捏,瞻前顾后。
    由他们写好剧本,再让熟知朝廷禁令的文书润色,在县衙那头打好招呼,上上下下打点妥当,戏目便正式搬上舞台了。
    李绮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