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余韵顷刻散尽,坐上天子亦被震动,望向一脸平静的成去非,天子和百官一样,此刻难能猜透尚书令到底是何心思。明白人一眼便能识破的局面,自觉洞若观火,那么尚书令此刻是糊涂了还是精明过头了?年轻的尚书令居庙堂之高,虽无录尚书事大权,然无人敢轻视半分,他此时离开中枢,请缨北伐,是早有图谋暗自筹划,欲借军功再立威?时人自然不能相信尚书令只心系帝国安危,甘入虎狼之地,想必天子也不会如是想而全齐天真。
“国朝重臣,本当各司其职,长于处理内政者便坐镇中枢;擅于行军作战者则奔走疆场,内外齐心方可创立大功,各怀异志则功业难就。”大司徒虞仲素持笏道,他两眼尾上虽多添纹路,然看气色,才是方才成老将军所言真正的“精气尚存”。众人正以为领悟到大司徒话中委婉之意,不料话锋紧跟急转直下,“尚书令虽为文官,可少年时就曾于西北驰骋疆场,提刀饮血,国朝多有文士领兵先例,此举未尝不可。”
殿上一时再次沉寂,百官咀嚼着大司徒前后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一番说辞,似有所悟,似有所得,也不过是各自以为的所悟所得罢了。御史中丞沈复却出面拦阻道:
“尚书令既为台阁之首,不该擅自离京。另虽有一年半载西北历练,然并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