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弊谋私的工具,早已失去了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意义。长此以往,本应是文人精英集萃之地的朝廷,反而成了不学无术、无才平庸之辈表演的舞台。
    后梁有个翰林学士叫封舜卿,而这样御封的最高知识分子,因为才思拙涩,居然经常要门生代笔,传为笑谈。后唐时则荒唐事更多,一个叫崔协的人,写一篇文章都错字百出,而这样的人不仅中了进士,还做了宰相。拜相之后,连表奏都不会写,只好找枪手代笔,史称“庙堂代笔,假手于人”。李存勖时期的两个宰相豆卢革、韦说平时高谈阔论,夸夸其谈,一处理政务,则错误百出。他们为官员封拟官阶,竟常常高低颠倒,经常需要郎官来纠正。后唐末帝李从珂时,宰相马胤孙无才无德,为了避免犯错被追究责任,干脆为自己定了个规矩:不开口议政,不开印办事,不开门接待官员,号称“三不开”宰相。庙堂之上,全是这样的官员,政事之混乱,可见一斑。
    郭威登基之后,痛感人才缺乏,科举废弛,曾颁布诏令,要求“各科的举人,要按等级次第加考题目,而进士除考诗赋以外,还要加试一门其他文章。”但不久后,郭威病死,复兴大计落到了柴荣身上。
    非常之时须行非常之法。柴荣决定部分恢复已废止多年的举荐制。他下诏,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