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在朝文官,每人举荐有才德的人才一人,即使因族近亲也无妨。但要求授官之时,必须署上举荐人的姓名,若此人为官不仁,作奸犯科,将来要连带追究举荐者的责任。柴荣这样做,不光是因为朝中急需人才。他还有更深的考虑。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逆转朝野内外重文轻武,漠视德行的风气,进而重建已被掏空的文士阶层。
柴荣当然知道,这样的举荐不能作为常态,再兴科举才能治本。没过多久,他便诏告朝野:“国家设贡举之司,是为了求英俊之士。但听闻近年以来,多有滥进,甚至有人以家族出身或是贿赂官员而中第。从今年开始,朝廷录用的举人,要全部通过复试,复试不过,一律淘汰。”所谓复试可不是走走过场。第一年科举取进士十六人,复试一开,竟有十二人落马,举国震惊。大家知道,柴荣这次是来真的了。
不久,柴荣又采纳官员的建议,下令严查科举代考等舞弊行为,一旦查实,处以劳役,永不录用。不久如此,柴荣还抽出时间亲自批阅新举进士的诗赋、论文、策文,以防止出现滥竽充数之徒。皇帝亲自把关,各地更是如履薄冰,科举场上,风气为之一新。
鼓励举荐人才,重振科举制度。柴荣相信,活水一旦引入,只要假以时日,终将改变武力当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