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有两大手段:第一,从根儿上就叫你找不到坟头。比如,三国时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把盗墓者搞得晕头转向;第二,当然是在墓内设置暗器。一般来说,帝王的陵墓结构复杂,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侧室、耳室、角室等组成,且墓门远非一道,为毙杀盗墓贼,在主墓室和通往主墓室的途中往往“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
关于伏火,史上有明确记载,魏晋六朝时,有盗墓贼进入墓室后,欲开棺取宝,听到里面有巨吼如雷,瞬时墓内火起,盗贼多被烧死。伏火是墓穴中最常见的暗器之一。看上去似乎离奇,叫人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多有科学根据。在幽深的墓穴中,由于环境密封,随葬的腐烂之物经微生物厌氧消化而产生可燃性气体,成分以甲烷为主,包含二氧化碳、氮、氢和硫化氢等,遇明火而燃烧。盗墓贼进入黑暗的墓穴,往往需要用火把,其后果可想而知。
伏火之外便是毒气。贝丘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唐时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这里是春秋战国时齐国故都,境地多齐国国君及贵族墓穴。其中,齐景公墓在淄川区九顶山。唐朝时,有人曾开其墓,顺着墓穴的甬道,入墓穴三丈深,于石函中发现一只活鹅,该鹅扇动翅膀,四下石块皆落,响彻地宫。